谁在给网红即食羹品甜品代工的?深扒品鉴"羹系家族"代加工服务

2025-09-12

每天清晨,一碗媲美广式糖水铺的早餐羹品在手——这个场景正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日常。即食甜品赛道悄然爆发的背后,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:市面上超过60%的网红羹品,都来自同一家深耕行业17年的代工企业——品鉴食品的贴牌代加工。当我们还在争论绿豆羹和银耳羹哪个更养生时,品鉴即食羹品工厂早已用研发实力构建起庞大的羹系家族矩阵。

图片1.jpg

前瞻布局:一碗羹里的时间差商机

早在2015年,我们就发现便捷化养生食品的缺口。品鉴羹品代加工厂研发总监在一次访谈中透露。当时市场上多是八宝粥、龟苓膏等传统品类,而新消费群体渴望的是更具功能性、更符合现代口味的甜品。

图片2.png

品鉴食品贴牌代工厂率先搭建了行业少有的羹品专项实验室,投入超过3000万引进胶体磨、真空浓缩锅等设备。当同行还在做罐装粥品时,品鉴代工厂已经攻克了植物胶质稳定性、食材颗粒悬浮等技术难题——这正是后来桃胶羹、银耳羹能够保持一碗三颤”Q弹质感的关键。

图片3.jpg

羹系家族:不止是复刻,更是再造

走进品鉴即食羹品贴牌代工厂的样品室,仿佛打开中华羹品百科全书:

经典派:陈皮红豆羹(颗粒完整却入口即化)

养生派:桃胶羹(保留胶质却不粘腻)

创新派:羽衣甘蓝绿豆羹(跨界混搭)

高端派:花胶羹(海鲜与甜品的完美融合)

每款产品背后都有独门工艺。以爆款桃胶羹为例,为解决桃胶易化水难题,品鉴食品工厂研发团队测试37种稳定方案,最终采用低温慢萃+分子包裹技术,使每瓶羹品的桃胶含量高达35%,却依然保持晶莹剔透的琥珀色。

图片4.jpg

定制能力:让品牌方惊呼这也能做?

某新消费品牌曾提出构想:能否做一款适合运动后补充的羹品?品鉴研发团队用2周时间交出答卷——添加BCAA的芒果西米羹,蛋白质含量提升50%却保持清爽口感。

另一个案例更令人称奇:某母婴品牌想开发儿童甜品,品鉴即食食品代工不仅实现了南瓜羹的细腻无颗粒感,还创新性地用甜菜根天然色素调出粉红色,上市后成为小红书爆款。

这种定制能力源于品鉴的原料数据库:收录超过200种食材的粘度值、热敏性等参数,可快速匹配**工艺方案。正如品鉴营养工程师所说:我们知道什么食材适合胶体磨,什么必须用真空熬煮,这不是经验,是数据科学。

在品鉴贴牌工厂的智能化车间,每批羹品都要经历严苛考验:

品质控制:一碗羹要过37道关

原料红外检测:3秒识别杂质

粘度实时监测:确保每批口感一致

激光检漏系统:0.1mm漏孔无所遁形

最有趣的是感官实验室,每天有经过培训的品鉴师对产品盲测,用标准术语描述:银耳羹的胶质感应该像初雪般绵软,绿豆羹的颗粒感要如沙砾般细腻

图片5.jpg

市场印证:羹品赛道正在爆发

行业数据显示,2023年即食羹品类增速达137%,远超其他休闲食品。某合作品牌透露:与品鉴代工合作的桃胶羹系列,上线三个月复购率超40%,用户评价比自家炖的更好喝

这种成功并非偶然。品鉴即食羹品代工厂建立的风味轮盘系统,能精准把握不同地域口味偏好:南方用户喜欢更清甜,北方倾向浓稠,年轻群体关注热量控制——这些数据反哺研发,形成持续迭代的闭环。

图片6.jpg

未来已来:即食羹品的无限可能

随着药食同源理念兴起,品鉴羹品嗲工厂已布局新一代功能性羹品:添加胶原蛋白的美容羹、适合控糖人群的赤藓糖醇系列、甚至跨界联名的酒酿桂花羹...

正如行业观察者所言:品鉴的代工模式正在重新定义OEM——不是简单的代生产,而是共同研发、共享数据、共闯市场的深度绑定。

当下一个网红羹品刷屏时,或许正是品鉴实验室里某个研发两年的项目正在走向台前。这碗看似简单的羹里,盛着传统智慧与现代食品科技的完美融合,更盛着对未来市场的无限想象。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**篇